盛夏渐入尾声,知了的鸣声渐趋平缓,唯学研习社区的学术氛围依旧点燃着。
在研究生进阶之路上,学术考核与学位论文写作无疑是每一位学员必须跨越的高峰。为了帮助唯学学子清除申硕过程中的障碍,构筑系统化的写作与答辩思路,2025年7月23日,唯学研习社区特别推出 “研途砥砺,论道文章” 申硕经验分享直播系列之人大社会学院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经验分享,一场干货满满的经验传递激发了一场思想与信心的双重赋能。
本期活动由唯学教育的刘老师担任主持,特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毕业生——赵小萍学姐担任主讲嘉宾。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与大家交流探讨。
主讲人:赵小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2025年 通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某心理平台心理咨询师·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市场策划经理
三九集团广东九极日用保健品编辑
“论文的难,在于把飘散的思绪钉进学术的框架里。”赵小萍学姐用这句点题的话,把大家瞬间带入到那段熟悉的“论文长征”中。作为70后学员,她曾与屏幕另一端的每一位同学一样,在教务老师发来时间节点提醒时焦虑不安;也曾在深夜对着电脑屏幕与文献较劲到忘记时间。如今,她以“通关者”的身份回望那段岁月,讲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一次次真实的推敲与修改、一次次从怀疑到坚定的心理转变。
分享过程中,赵小萍学姐将自己的写作之路围绕 “开题破局—框架搭建—逻辑打磨—答辩通关” 四个关键阶段,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01
起跑要早:用勇气叩开学术之门
开题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勇敢迈出第一步,比等待完美更重要——它能让你尽早获得导师纠偏、建立同行互助圈,并发现议题的鲜活价值。
02
沟通为王:让导师成为“学术导航仪”
导师最怕沉默而非无知。主动、精准地沟通,定期交流,带着具体问题请教,让专业的人看见你的真实困境,才能获得高效指引。
03
文献防爆:守好论文的学术地基
规范引用与系统整理文献是写作的护栏。随读随记、区分摘抄与批注、拆解优秀论文框架,让理论真正转化为可用的分析工具。
04
节奏制胜:让每天100字融化3万字的雪山
放弃“等整块时间”的幻想,启动微量写作计划。每日积累、先粗后精,把论文写进生活的日常节奏中,才能让成果自然生长。
论文,是通往新自我的船票。回望正在论文阶段的自己,你会发现——害怕的,从来不是论文本身,而是那个尚未被知识武装的自己。
正如小萍学姐所说:这一路,最大的收获不只是那一纸学位证书,而是将零散的思绪打磨成严密的逻辑链条的能力,是将生活的细节升华为理论洞察的眼界。那些在灯下翻阅文献的深夜,那些被导师批注覆盖的文档,最终都成为你成长的勋章。
如果你此刻也在论文长征中辗转难眠,请记住她的通关密码:早启动,破除完美幻觉;勤沟通,转化导师智慧;狠积累,筑牢学术地基;稳节奏,驯服焦虑心魔。当你站上答辩台的那一刻,你会遇见一个比想象中更强大的自己。
屏幕另一端的学员们频频在弹幕与评论区留言提问,涉及选题方向、文献综述技巧、数据分析方法等。赵小萍学姐逐一回应,既有学术方法论,也有情绪上的鼓励与共鸣。这样跨越专业、行业、背景的交流,让直播间充满了暖意与力量。
本期分享会活动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与留言中落下帷幕。学术耕耘正当其时,愿所有伏案疾书的同学——落笔时框架如磐石,修改时从容似流水。步履不停,思考不辍,待秋实满枝之日,我们再聚首,共叙新学。
附疑问攻坚:那些你必须知道的实战答案
Q
小论文应该怎么去准备?
“没有统一时间表,需根据个人情况(如其他考试安排、期刊要求)灵活决定。我是在国考后才开始准备,约3个月完成(普通期刊)。关键点: 若目标期刊要求高(如SSCI),需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
Q
论文阶段,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准备比较合适?
“同样因人而异,需综合考量工作、生活、资格证有效期。我是在2024年初(基本完成其他考试后)开题的。核心原则是: 在自身可控范围内尽早开题(它是思考的“牵引器”),但不必过急增压。务必关注老师说的时间节点和资格证有效期,避免被动拖延。”
Q
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如何确定论文题目呢?
“题目本质是研究内容的最终提炼,关键在于找到贴近你自身工作或生活经验、能激发“社会学想象力”的初步议题。 这绝非一蹴而就:我最初也是模糊拼凑课堂概念,在导师反复沟通、澄清和聚焦下,经历多次调整(“一改再改”),才最终锁定一个微小的、可操作的切入口。这个过程本身极具价值——导师会系统指导你如何通过文献综述明确关键词、界定研究对象、搭建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将你的个人经验与理论勾连,让遥远模糊的“心潮澎湃”落地为具体可研究的清晰路径。因此,勇敢开题、持续沟通、边写边学,并坦诚向导师展示你掌握的经验事实和资源,是找到合适题目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