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总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58号远洋国际中心C座18层

邮       编:100022

电       话:400-004-0116

招聘邮箱:hr@vixue.com

你当前所在位置:首页>企业动态>学员访谈 | 李敏:重返校园,在学习中寻找职业的新方向

学员访谈 | 李敏:重返校园,在学习中寻找职业的新方向

我的在职研究生同学 

2025 VIXUE

在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选择重返校园,以学习回应变革、以知识赋能未来。深耕中国电力行业十二年,她既是电力行业的实践者,也是自我更新的追寻者。选择在职读研,对她而言不只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为职业发展道路打开一扇新窗。


《我的在职研究生同学》栏目聚焦来自不同领域的唯学校友,他们工作多年再重返校园,带着一线经验回炉学习,用实践的厚度叠加系统的认知,在知识的更新中寻找事业的新解法。本期,我们走近来自电力行业、现就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李敏同学,期待这份选择,让她的职业轨迹发生新的方向。




让学习成为回应时代的答案



对我来说,在职读研既是“充电”,也是转型的契机。我在电力营销领域已经工作了十二年,这些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行业正加速融入全球市场。无论是参与国际项目竞标、解读海外电力政策与标准,还是与跨国供应商、客户的深度沟通,精准、专业的英语能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报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专业,正是瞄准了这个结合点。它不仅能系统性地提升我的语言本体知识和应用能力,更着重于语言在实际场景中的运用规律,比如跨文化交际、专业话语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这恰恰能弥补我在国际商务沟通、技术文档理解与撰写中的短板。我希望通过这个专业的学习,将“电力营销专家”升级为“精通国际语言规则的电力营销专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电力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在多重身份中寻找平衡的节奏



平衡确实是个挑战,但关键在于高度的自律和“碎片整合”。作为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要在工作和家庭之外兼顾学习,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时间分配。


我的学习方法谈不上独特,但很务实,我会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整块时间学习,平时的碎片时间也不能浪费:通勤路上、午休时、会议前的几分钟,我都会用手机听英语播客或者翻看专业资料。久而久之,手机变成了我的随身课堂。我认为在这个过程里,坚持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最终转化为长久的力量,力量的背后是清晰的目标感和家人的支持。



1.png


(图为李敏与舒老师交流中)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在职攻读研究生,是从实践走到课堂,最核心的是提升了我在国际电力营销活动中的沟通精准度和专业话语权。对我工作直接的帮助有专业文献的理解更精准高效;通过系统学习了术语学、语篇分析,现在阅读国际电力标准(如IEC)、海外项目招标文件、技术报告时,能更快抓住关键信息,理解深层含义和潜在风险点,避免因语言歧义导致的误判等。


我把学习和实践两者结合起来,让学习和工作形成正向循环,这样既能帮助我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习更有针对性。带着问题去学,再把学到的内容用起来,学习就不会停留在书本上,而是真正的融入日常工作。这样,也会让我在紧凑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有了目标,每一步都算数



选择在职读研,是我职业版图上的重要一块拼图,当然,我的目标是很清晰的,短期上,希望通过英语的学习能够在公司国际项目中承担更多的沟通工作,参与到策略制定中去;中期,逐渐实现转型,从电力营销走向国际商务战略管理方向;长远的话,希望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能成为连接中国电力行业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型”人才。


有一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刻意练习》。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专业能力的背后,不是天赋,而是系统、有反馈、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训练。在不断打磨中,人会逐渐塑造出全新的自己。

在与李同学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明确的力量:理性、坚韧、始终朝向目标。她不是在“坚持努力”,而是在“经营成长”。正如她所相信的:唯有持续而清醒的努力,才能让一个人不断突破认知与能力的上限。

这也正是无数在职学子的共同选择——不为逃避现实而学,而是为更好地进入现实、甚至改变现实而学。学习从不是负担,而是我们打开未来最郑重的方式。